在黔东南月亮山深处,云雾缭绕的U型峡谷之间,都柳江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穿行。它滋养着沿岸的苗乡侗寨,也曾长久地阻隔着两岸往来。如今,一座崭新的大桥——孖温大桥建成通车,宛若飞虹横跨江面,终于将天堑变通途。
这座以当地村寨命名的大桥,在合龙之际便摘得一项“全国之最”:主跨183米,成为全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中的“第一跨”。但对于从江县孖温村的百姓来说,它最动人的标签不是“第一跨”,而是“第一近”——它前所未有地拉近了家与远方的距离。
破解千年阻隔 大桥建设的时代呼唤
从江县孖温村位于都柳江与孙览河交汇处,侗族风情浓郁,山水秀美。然而一江之隔,曾经让这里的发展步履维艰。“隔山容易隔水难”,是当地人常挂嘴边的话,世代出行靠摆渡船颠簸往返,或是翻山绕行三十多公里,物资运输困难,耕田种地、搭基建房也极为不便。建桥,成为村民千百年来的梦想。
大桥建设前的孖温原貌
这一梦想,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照进现实。孖温大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民生工程,纳入省交通运输厅《支持从江交通发展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7年)》和2024年黔东南州重点项目推动实施。
学生上学靠渡船
“听说要建大桥,我们全村人都欢呼雀跃!”村民潘红新激动地说,“这不仅方便我们这一代,更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克服重重考验 早日通达的施工史诗
孖温大桥的建设关乎两岸上万群众的安全出行,关乎农特产出山的效率,更关乎区域经济发展的提速。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自2024年1月30日收到中标通知书后,路桥集团快速组织、高效调度,项目于2月2日正式破土动工,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大桥开工仪式
但建桥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5年6月下旬,项目连续遭受三次洪峰袭击,其中“6.24”更是百年一遇特大洪水,钢栈桥被冲毁,施工通道中断,项目驻地、工地被淹,拌合站驻地被淹没近6米,工地试验室板房垮塌,洪水退去后淤泥堆积厚达30厘米,基础设施与大量机械设备严重受损,项目被迫按下“暂停键”。
6.24特大洪水侵袭
灾情发生后,公司统筹资源紧急调派26名专业技术人员、10余台大型机械设备进场帮扶,项目团队不等不靠、日夜鏖战,仅用7天完成1.23万平方米清淤,清淤量约3500方,迅速完成机械设备检修、临时通道搭设、电力恢复、原材料进场,快速实现全面复工复产,并吹响了决胜合龙60天的冲锋号。
抗洪期间,项目党支部更把“为民”放在首位,组织党员突击队协助群众撤离、推送被困车辆、调度摆渡船只,调派仅有的一台装载机奔赴下江镇,帮助镇区清理灾后淤泥,让村民早日恢复正常出行。因在抗洪抢险中作出突出贡献,项目部被从江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突出贡献集体”,项目3名职工荣获“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项目驰援下江镇灾区
8月19日,孖温大桥顺利完成全桥合龙,不仅抢回被洪水耽误的15天工期,还比原计划提前7天完成。在合龙后的一个月内,项目紧锣密鼓推进桥面铺装、护栏安装、灯光亮化、附属设施建设,于9月22日正式建成通车。这背后,不仅有着技术攻坚的支撑——项目开展0号块墩顶临时固结施工技术、高标号梁体大体积混凝土抗裂等研究,已获2项实用新型专利,更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生动写照,这种敢于啃硬骨头、能打硬仗的作风,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推动项目攻坚克难、高效推进的强大内生动力。正是凭借这种精神力量,项目团队将“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大桥合龙
旗帜高高飘扬 党建引领的攻坚答卷
大桥建设伊始,贵州路桥集团党委便赋予项目“两个一流、五大工程”的重要使命,依托“项目链上党旗红”党建联建共建机制,凝聚起链上各方“建一座桥、造福一方百姓”的广泛共识。
在项目建设链上,围绕上跨G321国道、横跨都柳江的建设难点,积极联合当地政府、交通局、业主和监理单位,共同推动涉国道施工许可、水上水下作业、通航保畅方案、防洪评价、项目总体及专项风险评估报告等20余项施工手续办理,在2个月内基本完成,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保证。
在项目管理链上,把劳务班组负责人和劳务骨干按照项目管理人员要素纳入日常管理,对接县人社局开展技术技能培训,项目党支部书记与从江县污弄工程建设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金水结对共建,帮助合作社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对工程实体外观质量、线形控制等进行针对性帮扶。目前,合作社已完成产值超460万元,获从江县“乡村振兴优秀合作社”表彰。
此外,项目还聘请当地有名望的老党员作为“群众监督员”参与项目建设过程监督,着力将项目建设成为振兴工程、平安工程、精品工程、绿色工程、廉洁工程。项目建设全周期注重对都柳江流域及附近生态环境保护,于2025年8月获评“省级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续写交通新篇 筑路架桥的责任担当
“以前到对岸去,只能乘坐摆渡船,单程3元,或者乘坐摩托车、电动车绕行,单程要5元,三轮车、小汽车费用还要再贵些,”当地村民说。岑送、良文等村一户家庭每年因过江乘摆渡船费用少则上百元、多则可达千元,是一笔不小的硬开支。
钢栈桥提前解决通行,师生踩桥庆祝
为提前解决两岸群众“过江难、过江贵”问题,在作为材料运输通道的钢栈桥设计施工中,项目团队充分考虑民生需求,特意在两侧增设人行道供两岸村民通行。202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钢栈桥正式贯通,孖温小学80余名师生率先过桥渡江,“看着孩子的笑容,我们都被感染了,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项目现场技术员说。
共建篮球场和停车场
此外,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深刻把握“以工代赈”的政策内涵,解决60余人就业,其中12人在项目稳定就业,累计帮助增收超360万元。同时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帮助改善从江县丙妹镇大歹村幼儿园教师住宿条件,让教师安居乐教,推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新建公用停车场、篮球场、宣传栏等,让乡村焕发新面貌。
赓续奋斗初心 桥连振兴的未来图景
项目会客室上,一幅从江县加勉乡通组路的照片格外醒目,那是脱贫攻坚时期,贵州路桥集团以强有力的措施对从江县加勉乡污扣、污弄两个村以及翠里乡岑丰村186户887名贫困群众开展帮扶工作的缩影。这一时期,路桥人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加勉乡54.84公里通组路(产业路)以及18.25公里加勉至加鸠三级路改扩建工程的交通篇章。
如今,孖温大桥续写着路桥人在乡村振兴新战场上接续奋斗的动人故事。大桥通车现场,周边村寨上千名群众身着盛装,载歌载舞进行庆祝。“很高兴很兴奋,真的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大桥建设者,这是我们老百姓都期盼的。”孖温村村民潘红慢说,大桥建成后,运输更方便了,自己也打算发展种植产业,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村民庆祝通车
通车现场,村民们将提前准备好的红鸡蛋和手工编织的鞋垫送到大桥建设者手中,以最朴素的方式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这座桥从图纸上的线条,变成能踏实地托起每一步的路,最动人的从不是钢筋水泥的重量,而是看到老人不用再绕远路去赶集,孩子背着书包蹦跳着过桥时,眼里藏不住的轻快。原来所谓‘成就感’,从不是完成一件事的终点,而是看着自己参与的事,真真切切给别人的生活添了份便利与欢喜——这份落在烟火里的满足,比任何掌声都更让人安心。”见证大桥从无到有的项目安全部部长李正江在朋友圈这样写道。
建设者同村民合影
桥似金针路似线,绣美了乡村田园,绣起了产业兴旺,更绣出了党心连结民心的幸福画卷。这座“平安桥”“连心桥”“致富桥”将托举起苗乡侗寨的乡村振兴梦,让古老的民族村寨在新时代的脉搏中,向着美好生活加速奔跑。